小學生語感訓練淺探
小學語文課本里的記敘性文章,往往是再現由光、色、聲、味、觸等感覺要素編織的感覺世界。閱讀這類文章,要在感覺上下功夫,通過詞句、段落及篇章進行情景再現、形象感受。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第3 自然段的“可憐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長發(fā)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有注意。每個窗子里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 ——她忘不了這個!边@段文字通過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各種感受的刺激,把小女孩“冷”、“餓”的情景和悲慘生活凝在這個大年夜的特定的場景中,使學生從外部感覺迅速與內部情感溝通起來,從這個感覺的體驗中領會到那人剝削人的社會的極端不合理,對小女孩的憐憫之情也油然而生。這樣來刺激五官感知,增強語言感受強度,學生對課文就容易感知與理解了。
利用電教手段,增強語感維度。電化教學手段,可利用色、光、形、聲的配合,使微觀世界可睹,使歷史風云重現,使不可親歷的環(huán)球奇觀如臨其境,形成立體的全方位的刺激,增強信息維度,以提高語言感知的效果。
1、配音,請看一位教師教《雷雨》時對音響的運用:“同學們,課文中運用哪些生動的詞語和豐富的句式來描繪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在學生熟悉課文后,教師播送配樂朗誦的錄音,隨著再現課文內容“轟隆隆”的雷聲,“嘩嘩嘩”的雨聲,雨后天上地下絢麗多姿的畫面刺激學生的五官。這時,學生完全沉浸在聽朗誦欣賞大自然美景的思索中,接著教師在黑板上出現了三組不同詞語和句式。由于學生對課文描寫的情景有了真切的感受,詞句的辨析迎刃而解了。
2、影視。一位教師教《狼牙山五壯士》,將電影《狼牙山五壯士》的一個片斷引入課堂。這個特寫鏡頭的呈現,突出全文的重點,提示了狼牙山五壯士為掩護群眾、連隊轉移而誘敵上山勇敢殲滅敵人的壯舉。放完電影,教師提問:“運用特寫手法描繪的這個鏡頭,根源于課文《狼牙山五壯士》中的哪一段文字?這對于表現課文的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課堂頓時活躍起來,同學們爭相發(fā)言。
貼近時代生活,培養(yǎng)語感的敏銳性。葉圣陶說: “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憋@而易見,要貼近生活。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能力,把學生的社會語言實踐,作為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因為感知不是目的,貼近生活運用于實踐才是目的。
1、從日常生活中聯想體驗。教《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課,一位教師指導學生回憶聯想:有時,當沸騰的開水滴到手上,你會怎樣?當燒紅的木炭掉到衣服上,將會發(fā)生什么現象?現在不是開水,也不是木炭,而是比它們不知燙多少倍的熊熊烈火燒著邱少云的肉體,想象一下,那該是多么難以忍受呀!接著,老師抓住描寫的語言,引導學生再造想象,想象在烈火包圍中邱少云的內心活動。講評時,老師要求學生運用自己語言去描述出自己再造想象的形象,表達自己對形象的理解,然后教師再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喚起學生鮮明的視覺形象。
2、身臨其境,體察悟意。如《鳥的天堂》第二部分寫大榕樹根上生枝,枝上生根,“一部分樹枝垂在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棵大樹臥在水面上一般”。一個“臥”字,寫出了榕樹枝干繁茂的特點,用得非常傳神。“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边@個“堆”字用得極準確生動!澳谴渚G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一句以動寫靜,尤其精彩,教師帶學生到實地野外樹林下,讓學生身臨其境品賞詞名,想象微風吹動,陽光照耀的樹葉一閃一閃的樣子和充滿活力的蓬勃生機,體會作者對榕樹的喜愛之情。
3、在參加課外活動中感知,小學語文的教材中所表現的圖畫美、詩情美、德育美、語言美等理當充分利用,并在課外開展故事會、朗誦會、采集制作以及豐富多彩的學科活動等等。指導學生動手、動口、做做、想想,以自己五官去感知,用腦子去思考,大千世界的美就流入學生心中,滋潤學生心靈。學和感知多了,感受深了,知識豐富了,語感就強了,閱讀和寫作就容易了。
4、在社會實踐中加深應用能力。為了及早地讓學生了解,并初步接觸一些涉及社會經濟和人際交往活動經常運用的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加強課文與社會的橫向聯系,應加強應用性訓練。如教“利”字,以往擴詞教學為“勝利”、“鋒利”、“公共利益”,現可組成“利息”、“利潤”、“稅利”、“紅利”、 “專利”等。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