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訓練 聽說先行
語文是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語文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際工具,正如葉圣陶說的:“什么是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可見語文其實是一門幫助學生掌握語言工具的學科。而語文教學首先也應該是語言教學,它的目的是要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以便掌握這門學習、工作和交際的學科,并形成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然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有許多教師卻忽略了語文的工具性,將語文課變成了文學課,具體表現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幾乎都是采取以內容分析為主線的模式,在課堂上大談文章結構、主題思想、人物典型等;或把語文當成說教工具,進行一些脫離實際的思想內容分析,有時還會延伸到諸如意境、典型等一些文學名詞術語,其結果是使語文課的內容越學越深奧,講課的語言越講越玄虛,學生聽起來分不清主次,摸不著邊際,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削弱。近年來在各種報刊雜志上展開的關于教學改革的討論中,語文現行的教學模式、考試模式成了眾矢之的,不少專家學者紛紛撰文對中國的語文教育現狀提出自己的看法,北師大中文教授童慶炳非常嚴肅地指出:“(現在的語文課)既不像文學課,也不像語言課,又不像政治課,而且完全模式化,把活生生的有形體系的、非常感人的文學作品給肢解了,聽了味同嚼臘!痹谶@種教學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由于只是機械地記憶教師講解的內容,其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勢必受到影響,表現為許多學生在受完九年制義務教育甚至高中階段教育后,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口頭表達能力)還適應不了現代社會工作和進入高校學習的要求。種種狀況表明,我們現行的語文教學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那么,改革的方向在哪里呢?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指出:“語文教學要在兩方面做突破性改革:一是效率有所突破;二是在致用上有所突破。”這些很有見地的言論,明確指出了語文教學的新方向:學了要有用而且能用。換句話說,就是要加強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基礎性,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在這四種能力中,聽與說的能力往往是運用最多而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尤其必須先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即讓學生養(yǎng)成集中注意力聽人說話并能抓住說話的要點,理解其意思的能力;在語言表達上,要能做到清晰、完整、響亮、連貫、得體,能用普通話表達出恰當的語氣和情調,并能現想現說,做系統(tǒng)發(fā)言。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
一、可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貫徹落實。這就要求我們改變過去那種老師講得多,學生記得多而練得少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在教學中認真探索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精講多練、講練結合、著力于語言教學的新模式,把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并在教學中結合教材真正貫徹聽說先行的原則。具體地說,應強化以下五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重調查研究,加強聽說訓練的針對性;二是要重系統(tǒng)的聽說知識傳授,打好聽說能力的基礎;三是要重心理素質訓練,提高學生在聽說過程中的適應能力;四是要重形式的多樣性,激發(fā)學生的聽說訓練興趣;五是要重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使學生的聽說能力更切合社會的需要。例如,可以開展“課前三分鐘演講”等活動,或要求學生找自己喜歡的美文,背下來,向其他同學推薦。這樣,既擴大了閱讀面,又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還磨練了意志與膽量,可謂“一箭三雕”。
二、可以在寫作和語法知識教學中貫徹落實。例如寫作,一般認為能寫一定會說,其實不然,“寫”是無聲的,它只要內容充實,條理分明,文從字順,便基本上是一篇好文章。而要想“說”得好,僅僅滿足上述要求還不夠,它還要求說話人態(tài)度大方,感情充沛,吐字清晰,聲音宏亮,這些都和“寫”沒有直接的關系,非得另加訓練不可。因此,除了進行書面的作文訓練外,我們還應通過口頭的作文訓練來加強學生的表達能力,使“說”和“寫”相輔相成。同樣,在語法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也應該結合學生的語言習慣及容易出錯的問題來進行分析教學,這樣既避免了脫離實際的理論分析,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聽說訓練不僅要學生會聽會說,而且還要加強學生語感、語調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中,重吟誦、重語感,提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千百年來一直被采用的方法其實就是要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感受。對于一篇文章,僅僅能讀準字音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能通過對文章的理解讀出其語氣、語調以及節(jié)奏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而作為教師,在講授課文時,運用的語言更應要求準確、清晰、響亮,并力求生動、自然、得體,應盡量避免用生硬、深奧的語言去分析課文。在寫作指導時,還可以引導學生用默讀的方法來檢查語句是否通順,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漢語的聽說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外在體現。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相信,盡管在如何加強語言的聽說訓練方面還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但只要我們積極轉變觀念,改革教法,努力探索,就一定能讓學生真正掌握語文這門工具學科,并把它熟練運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然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有許多教師卻忽略了語文的工具性,將語文課變成了文學課,具體表現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幾乎都是采取以內容分析為主線的模式,在課堂上大談文章結構、主題思想、人物典型等;或把語文當成說教工具,進行一些脫離實際的思想內容分析,有時還會延伸到諸如意境、典型等一些文學名詞術語,其結果是使語文課的內容越學越深奧,講課的語言越講越玄虛,學生聽起來分不清主次,摸不著邊際,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削弱。近年來在各種報刊雜志上展開的關于教學改革的討論中,語文現行的教學模式、考試模式成了眾矢之的,不少專家學者紛紛撰文對中國的語文教育現狀提出自己的看法,北師大中文教授童慶炳非常嚴肅地指出:“(現在的語文課)既不像文學課,也不像語言課,又不像政治課,而且完全模式化,把活生生的有形體系的、非常感人的文學作品給肢解了,聽了味同嚼臘!痹谶@種教學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由于只是機械地記憶教師講解的內容,其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勢必受到影響,表現為許多學生在受完九年制義務教育甚至高中階段教育后,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口頭表達能力)還適應不了現代社會工作和進入高校學習的要求。種種狀況表明,我們現行的語文教學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那么,改革的方向在哪里呢?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指出:“語文教學要在兩方面做突破性改革:一是效率有所突破;二是在致用上有所突破。”這些很有見地的言論,明確指出了語文教學的新方向:學了要有用而且能用。換句話說,就是要加強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基礎性,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在這四種能力中,聽與說的能力往往是運用最多而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尤其必須先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即讓學生養(yǎng)成集中注意力聽人說話并能抓住說話的要點,理解其意思的能力;在語言表達上,要能做到清晰、完整、響亮、連貫、得體,能用普通話表達出恰當的語氣和情調,并能現想現說,做系統(tǒng)發(fā)言。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
一、可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貫徹落實。這就要求我們改變過去那種老師講得多,學生記得多而練得少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在教學中認真探索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精講多練、講練結合、著力于語言教學的新模式,把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并在教學中結合教材真正貫徹聽說先行的原則。具體地說,應強化以下五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重調查研究,加強聽說訓練的針對性;二是要重系統(tǒng)的聽說知識傳授,打好聽說能力的基礎;三是要重心理素質訓練,提高學生在聽說過程中的適應能力;四是要重形式的多樣性,激發(fā)學生的聽說訓練興趣;五是要重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使學生的聽說能力更切合社會的需要。例如,可以開展“課前三分鐘演講”等活動,或要求學生找自己喜歡的美文,背下來,向其他同學推薦。這樣,既擴大了閱讀面,又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還磨練了意志與膽量,可謂“一箭三雕”。
二、可以在寫作和語法知識教學中貫徹落實。例如寫作,一般認為能寫一定會說,其實不然,“寫”是無聲的,它只要內容充實,條理分明,文從字順,便基本上是一篇好文章。而要想“說”得好,僅僅滿足上述要求還不夠,它還要求說話人態(tài)度大方,感情充沛,吐字清晰,聲音宏亮,這些都和“寫”沒有直接的關系,非得另加訓練不可。因此,除了進行書面的作文訓練外,我們還應通過口頭的作文訓練來加強學生的表達能力,使“說”和“寫”相輔相成。同樣,在語法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也應該結合學生的語言習慣及容易出錯的問題來進行分析教學,這樣既避免了脫離實際的理論分析,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聽說訓練不僅要學生會聽會說,而且還要加強學生語感、語調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中,重吟誦、重語感,提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千百年來一直被采用的方法其實就是要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感受。對于一篇文章,僅僅能讀準字音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能通過對文章的理解讀出其語氣、語調以及節(jié)奏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而作為教師,在講授課文時,運用的語言更應要求準確、清晰、響亮,并力求生動、自然、得體,應盡量避免用生硬、深奧的語言去分析課文。在寫作指導時,還可以引導學生用默讀的方法來檢查語句是否通順,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漢語的聽說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外在體現。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相信,盡管在如何加強語言的聽說訓練方面還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但只要我們積極轉變觀念,改革教法,努力探索,就一定能讓學生真正掌握語文這門工具學科,并把它熟練運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