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山的故事
我們村就坐落在祖山之下,我家的祖山面積不大,卻與左鄰右舍的祖山連成一大片。天色蒙蒙亮,每當我走出家門向祖上遠遠望去的時候,升騰的輕霧宛若給祖山那郁郁蔥蔥的樹林披上一襲紗衣,在我的腦海中,縈繞著太多關于祖山的故事。
回想小時候,國家實行分田到戶政策,分到田地給各家各戶種植水稻,每年到收獲的季節(jié),各家各戶都要上繳相應公糧。我家除了上交的公糧剩下的糧食每年都不夠解決我們一家五口人的溫飽問題。于是,媽媽就到祖山鋤地種些番薯來解決我們的吃飯問題。
每當番薯收獲的季節(jié),媽媽用鋤頭挖番薯時,總會把我放在旁邊玩耍,那是我最早與祖山親密接觸。山上比較多的雜草總喜歡和番薯搶占地盤,其中較多的是白茅草串到番薯地里。媽媽總是一邊挖斷這些白茅草根,一邊不停地抱怨,而我對這些被媽媽丟棄的白胖的草根心生喜歡。因為我喜歡咀嚼這些草根,土腥味中夾雜著一絲甜,對于我這個貧窮的孩子而言,茅草根便成了美味的零食。挖完番薯,就該儲存冬天必備的柴禾了。我們一家老小都要上祖山了,母親砍柴,茅草和小一些的灌木會被掃蕩一空。我和妹妹也幫著撿些柴禾,晚歸的父親則負責上山來擔柴禾回家。
柴草砍完一段時間后,山上的松樹開始換葉了,松針鋪滿了山林。
每次放學回家,奶奶就會帶著我們兄妹去山上采集松針,奶奶稱之為“扒松毛”。扒松毛的工具是一種竹制的扒子,竹扒走過,松針盡收,石頭和土塊留下。我常常驚嘆人類的智慧,這些人們發(fā)明的勞動工具簡直是絕妙。竹扒的使用很簡單,我和弟弟們拉著竹扒子滿山跑,收獲的是一堆堆小山一樣的松針。
快要過冬時,父親就會帶我們兄妹去挖樹蔸。櫟樹和松樹蔸是冬天烤火的好柴火,耐燒。挖樹蔸是個辛苦活,山上樹木叢生,各種樹根盤根錯節(jié),要想挖出樹蔸真不簡單,父親卻是把好手。每年都要挖夠我們燒一冬的樹蔸,父親把樹蔸放在檐下風干備用,其中必有一個碩大的樹蔸,那是留著年三十燒的。“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年三十的火燒得越旺越好,一天一夜火都要燃著,大樹蔸做底柴,我家的火是越燒越旺。整整一個冬天,或許別人家的小孩會因沒柴燒、沒火烤而度過漫漫長冬,手腳生凍瘡。而我們兄妹二人卻能在火坑邊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那種幸福直到今天仍能震撼我!
天道酬勤,我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師范,畢業(yè)分配到家鄉(xiāng)的中學教書。妹妹考上衛(wèi)校,畢業(yè)后在大城市里扎下根,祖山似乎與她無關了。但是她卻始終不曾遠離家鄉(xiāng),每年總喜歡回家看看,一回家,也能遠遠望見祖山;蛟S是沒有離開家鄉(xiāng)的緣故,她時常不能體會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骨子深處卻依然有一份鄉(xiāng)愁,“故鄉(xiāng)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xiāng)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離別后,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會老去。”席慕蓉的《鄉(xiāng)愁》卻依然能刺痛她的心,常常在她心底百轉(zhuǎn)千回。她不知道這份鄉(xiāng)愁是否緣自祖山,但它卻是那樣真切!
祖山與別家的山地相連,重新認定界限成了當務之急。我回家之時,正是母親打算去看山之時,她告訴我隔壁的賴大娘在山上等著,祖山西連的正是賴大娘家的山。賴大娘比我母親大不了幾歲,與我家緊鄰,山連著山,奶奶在世時,曾專門交待過母親我家地界、山界的分界線,母親有時也會告訴我們。賴大娘卻一口咬定分界線的位置,跟我們從小知道的分界線位置有了不同,本不在乎這些的我說:“折中吧!”口口相傳的東西,真應了口說無憑,縱然熟記于心,母親也沒轍了,不愛與人爭長短的母親妥協(xié)了。分界線清楚了,母親說一定要在分界線上挖一條水溝,母親說下雨就會有水流,溝是不會消失的。幾十年與左鄰右舍打交道,他們的性格母親早已了如指掌,所以之前以種樹為分界線的做法,母親是斷然不會采納了,因為人是活的,這些東西人是會讓它們移動的。
分完西邊的山,母親心里是不舒服的,賴大娘心滿意足地下山回家了,她知道我家人的性格,如今的山界一定是鐵板釘釘了。回家的路上,母親心里還是不大舒坦,有些憋屈。我勸她別斤斤計較這些事,我們做子女的都不在乎,別因為這件事壞了心情。母親說:“你懂什么呀!我可不能讓祖山毀在我手里!”原來如此,反正子孫都不會繼承這山了,心里卻還是舍不得讓半寸。
我們做人就應該舍一點,讓一點,人心得比山高遠,山界才分得清。我深深地陷入沉思:“這樣下去,我家祖山的面積會不會越來越小,我們和母親是不是會越走越遠呢?”
作者:謝開好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