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桃子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歌謠響起,端午又到了。
循州地帶,閨中無暇,偏重三節(jié)。三節(jié),即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七月節(jié)。在這三個節(jié)日,客家地區(qū)出嫁的女兒是一定要攜兒帶女,回一趟娘家的。
為什么是這三個節(jié)日?大概跟農(nóng)事有關(guān)。端午小麥新收,瓜果初熟,帶點禮物,回娘家小住幾天,為接下來的三伏農(nóng)事積蓄力量。而六月收禾、插秧、種番薯、種豆子……一番忙碌下來,已是天氣微涼,秋風(fēng)漸起,帶上禾梨(一種花果介于海棠與山楂之間,功效與山楂相似的野果)、黃花梨,割幾斤豬肉,回娘家走走,互相慰勞,也是一大樂事。
客家端午的粽子,是有名的灰水粽。將牡荊、秸稈等燒灰,柴灰反復(fù)濾水,制成堿水。先用堿水將糯米浸泡透,使糯米染上淡淡的黃色,再用蕉葉包成四方形扁粽,扎緊。煮熟剝開的粽子,有蕉葉的清香,黃澄澄的糯米晶瑩、飽滿、圓潤,粒粒分明又互相滲透黏連,放涼了,撒上白糖,切成小塊,吃起來清涼解渴。
客家端午的宴席,少不了炒豆角、釀三寶。清早從自家菜園里帶露采摘,純天然無污染,豆角的清甜、苦瓜的回甘、茄子的軟糯、菜椒的微辣劃破豬肉的油膩,令人回味無窮。
然而,對于幼小的我來說,端午回外婆家最大的誘惑,是可以無拘無束地爬樹摘桃。
那時沒有鷹嘴桃,有的都是農(nóng)家自留的豬屎桃、紅心桃、白番桃。“桃三李四橄欖七”,桃樹從小苗到開花結(jié)果至少要三年工夫,爾后春來必開得熱鬧歡騰,滿樹滿枝的粉色花繁盛馥郁,讓人有種盛世的慨嘆。從立春到端午,那累累果實由綠轉(zhuǎn)紅,果皮上偶爾還有如雀斑的點點,就像娃兒粉撲撲的臉蛋,美得不輸它的花朵?可降娜思,往往隨意種上幾棵,做房前屋后的點綴,順便給孩子當(dāng)零嘴。
我家靠大路,怕招賊,桃梅李果一律不栽,可苦了小孩填不飽的肚腸。幸好外婆家靠山,十幾戶人家住一個山灣,山腳菜園圍著一口古井,沿著青石板拾級而上,半腰是人家,桑樹、李樹、桃樹都是成片地種,山頂松樹、杉樹遮出一片蔭涼。
我們都特愛這片桃林,春節(jié)期間常到樹下轉(zhuǎn)悠,像背課文一樣默誦哪棵樹的花紅一些,哪一棵的花淡一些,據(jù)說花越紅果越甜?粗粗,恨不得把紅的都標(biāo)上記號,待到端午好摘。可又不敢,生怕別人也知道,畢竟四鄰八方小孩也不少,摘了吃到嘴里才是真。
好不容易盼到端午,來到外婆家,顧不上寒暄,忽溜一聲四散跑開,各自選定一棵爬上去,孫悟空般攀在樹上吃個夠。運(yùn)氣好的,選到白番桃,果大,端正的心形,果肉白里透紅,又甜又粉,越吃越愛。運(yùn)氣一般的,選到紅心桃,果小,歪嘴,肉是醪糟紅,甜中帶酸,汁水多,倒也不壞。最慘的是遇到豬屎桃呀,桃小,果身上密布黑色小點,咬一口,又苦又澀,慌得吐個不停,趕緊跳下樹來,跑到白番桃樹下,姐姐長哥哥短甜甜地叫個不停,討幾個祭祭五臟廟。實在不解饞,只好耐著性子等到下午,摘桃的人都吃飽下樹了,再爬上去,一棵棵仔細(xì)搜尋漏網(wǎng)之魚。
記得有一次,我在表哥摘過的一棵桃樹上,發(fā)現(xiàn)一個巨大的桃子,墜在一根小指粗的樹尖上,不顧外婆的千勸萬勸,表哥替我摘也不肯,一定要親自顫巍巍地爬上去,底下的人看得氣也不敢喘。摘下來一看,桃子有小碗大,近四兩重,用刀切開,果肉雪白,繞果核一圈鮮紅,香氣襲人,果核一掰即脫,大概是我有生以來吃過的最美味的桃子。想來王母娘娘的蟠桃也不過如此。
■羅翠萍
相關(guān)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yán)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