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 別
“當你緊緊握著我的手,再三說著珍重珍重,當你深深看著我的眼,再三說著別送別送……”每每聽到趙薇《離別的車站》,總會想起離別時難舍的場面。話有千句多,卻無從說起,一步三回頭……一股惆悵躍然心頭。
前日與昨日,分別是北方與南方的小年夜,相信車站里送別的人不會少吧。送別的隊伍里,有父母、有情人、有子女、有好友。送別的人有各種各樣,但送別的情緒只有難舍與關切。今日,我們來談談離別。
一
要說近代文學里,寫離別寫得最讓人難忘、最讓人感動的篇章,我想,該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長期以來,這篇文章一直作為現代經典散文被收錄在中學、大學語文課本里。
那時朱自清先生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他的父親送他到浦口車站。“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短短幾句話描述了一位在車站送別時,要給兒子買幾個路上吃的橘子,吃力地攀越站臺的父親。當父親和兒子告別后,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在這里,在火車站這個傷離別的特定場合下,作為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之情,表露無遺,使兒子極為感動,經久不忘,也就寫成了這篇經典之作。
二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講的是父親送兒子,兒子當時所接收到的父親的形象。而龍應臺女士在散文集《目送》里,描述了她在機場送兒子華安的情景,以及回想起父親拉著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送她去大學任教的場景,從兒子漸漸地與自己有隔閡,到回想起當年父親的漸漸離去。人到中年的她感悟到,“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段,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女士的這種感情,倒也是容易理解。也像同時期的許多人,當夜深人靜之際,方才感悟到,父親遠去、母親老去、兒子們欲獨自前行,每個人都在往自己的方向前行,而原本最應該關注他們的自己,卻因為追求名利、地位、資本等,將他們所忽視。等到幡然醒悟時,才發(fā)現自己只能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
三
在我們的一生中,會經歷無數次離別。有欣慰的,看著自己的希望逐漸成長;有傷感的,自己的寶貝自此遠離身邊。
還記得第一次步入大學校園的那時,母親幫我鋪好床,與父親一起幫我買齊必備的生活用品,一路嘮嘮叨叨我注意這注意那。那時的我只是自顧自地陶醉于這個全新的環(huán)境,甚至內心深處還抱著離父母越遠越好的想法。聽著父母的嘮嘮叨叨,心里只覺得煩躁。那天離別之際,我只是在宿舍樓下隨意地朝父母揮了揮手,看著他們的車子離開,就高興地奔向新生活。等到工作以后,離開本地去外地更是經常的事情。每每面對送別的人,都是揮揮手,提起行囊,高高興興地走向前方,一步也不回頭。有次,朋友埋怨我絕情,離別時不回頭看他,我還覺得是小題大做?僧斘胰ニ蛣e人的時候,看到他不回頭時,我心里就是一陣傷感。直到這時,我才感悟到,每次,我們的離去,承受的是愛我們的人的不舍,他們的不放心,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只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離別這個時機,只是讓這些情感有了機會去顯露,而我們卻往往少去感悟、少去領會。因此,即使紅塵眼花繚亂,充滿誘惑,請記住離別時送別人的那份不舍,早日回來。
劉 曦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