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聞點評
本報1 月30 日報道:大年廿九這一天,家住和平縣城南堤路的吳樂決定為忙碌了一年的父母做一頓年夜飯,剁肉餡、捏肉丸……忙乎了一上午,才體會到父母平時操持家務的不易。
點評:過大年,對多數(shù)年輕人而言是與親友聚會,吃喝玩樂睡的愜意日子。但是,每天等著父母給我們端上豐盛可口的飯菜時,你是否會想到為父母做一頓飯,讓操勞了一輩子的他們也能在這時歇歇腳,享受一下兒女的孝心?
本報2 月1 日消息:市委書記何忠友在帶隊到市經信局、市高新區(qū)等部門調研時提出,在執(zhí)行經濟發(fā)展的各項計劃時,特別是在推動重大項目建設上,一定要實行目標責任制。
點評:實行目標責任制的重要目的是讓干工作的人不推諉、不扯皮,讓想干事的人有位置,不干事的人讓椅子。
本報2 月2 日報道:農歷大年初八,和平縣林寨古村舉行熱鬧的百歲壽誕儀式,慶祝該村陳石月老人跨入百歲壽星行列。在當?shù),一有老人過壽誕,往往附近十里八鄉(xiāng)的村民都會趕來為老人賀壽。
點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老人,是敬重生命,也是從敬老中學會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無論貧富貴賤、老幼病弱。
本報2 月2 日報道:春節(jié)給孩子壓歲錢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俗,但隨著壓歲錢年年漸長,不但家長們表示“壓力大”,也讓不少小孩養(yǎng)成攀比、揮霍的惡習。
點評:春節(jié)時,晚輩給長輩發(fā)壓歲錢是一種孝敬,長輩給晚輩發(fā)壓歲錢是希望他們健康成長。如果將壓歲錢與面子、人情世故等融合在一起,這樣的壓歲錢就變了味;蛟S,我們應該多學習廣府人發(fā)壓歲錢的習俗,只重其“利市”的好兆頭,禮輕情義在。讓壓歲錢回歸本來的意義,就不會有那么多糾結了。
本報1 月30 日至2 月2 日報道:本報以“過年”、“拜年”為主題推出系列報道,通過記者走基層的形式,生動介紹了各地不同的年俗風情:客家人的祭祖、廣府人的花市、潮汕人的“走仔節(jié)”等。
點評:迎新春,各地的年俗不同,風情各異,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但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傳統(tǒng)習俗大多由老人長輩操持,年輕人多表現(xiàn)出一種漠不關心的淡然。這不能不引人擔憂:當多年后長輩們老去,我們還會記得“年”是怎么過的嗎?
欄目主持: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