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建筑:最美的神路與石像生
皇帝生前走的道稱為“御道”,也叫“御路”,那死后呢?則稱“神道”或者“神路”了。每每皇帝上朝,宮殿御道兩旁立滿文武百官,齊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轟然拜倒,三扣九拜。于是皇上琢磨著升天后不僅要把陵寢修建得勢比宮殿,也要把這身前的榮華氣勢帶進那個世界,于是在神道兩旁也有了文武官員,也有了獅子麒麟,以象征皇帝生前的儀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陰間也擁有文武百官及各種牲畜可供驅(qū)使,依舊主宰一切,這些石頭雕像便是“石像生”,又稱“翁仲”。
十月底的一天,貓貓專程來到位于河北遵化縣的中國最后一個王朝——清王朝的帝陵建筑群:清東陵。這里共建有皇陵五座—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與本貓6月份造訪過的清西陵遙相呼應(yīng),同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首先這里的神路引起了貓貓很大興趣,因為除了孝陵的神路筆直寬闊以外,其它陵寢的神路短小且在郁郁蔥蔥的林間彎曲延伸,感覺沒了皇室的氣派,縱觀陵區(qū)示意圖,才發(fā)現(xiàn)整個陵區(qū)以順治皇帝的孝陵為中心,全長6公里的孝陵主神路為中軸線,東部為康熙帝的景陵和同治帝的惠陵;西部為乾隆帝的裕陵和咸豐帝的定陵,左右對稱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其它陵寢除公主園寢和昭西陵單列外,都依次按規(guī)律地分布于孝陵兩側(cè),輩分高的距孝陵近,輩分低的則遠。各皇后陵與妃園寢又以本朝皇帝陵為中心而分布。
在這樣的格局中,神路也并非獨立存在,而是之間彼此相連,各帝陵神路都與孝陵神路相通,后輩的陵神路又與本朝帝陵神路相接,比如我們首先參觀的咸豐帝的定陵神路就是彎曲連接到孝陵神路上,而他的皇后慈安的陵神路則接到定陵神路之上,至于那個野心勃勃的慈禧,盡管費盡心機把自己的陵寢修建地富麗堂皇,在這個問題上也很無奈地曲于祖宗家法,她的神路只能接到慈安的神路上。這樣陵區(qū)內(nèi)形成一個神路網(wǎng)狀系,代表著子孫萬代、江山永固的含義;又從另一方面體現(xiàn)著古代“居中而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tǒng)觀念。
皇陵中神道旁設(shè)置石像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石像生的作用除了顯示墓主的身份等級地位外,也有驅(qū)邪、鎮(zhèn)墓的含義。石人象征帝王生前的儀衛(wèi),石獸象征吉祥和辟除邪惡的神獸。歷來神路所用神獸都有講究,如雄獅威武,而且善戰(zhàn);獬豸為傳說中的神獸,善辨忠奸,慣用頭上的獨角去頂觸邪惡之人。獅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衛(wèi)士;而麒麟為傳說中的"仁獸",表示吉祥之意。駱駝和大象忠實善良,并能負重遠行;駿馬善于奔跑,可為坐騎。而石人分勛臣、文臣和武臣,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為拱手執(zhí)笏的立像。
石像生通常造型生動,雕刻極為精細,完全可以代表那個朝代石雕藝術(shù)的水平,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我先來到定陵神路,盡管路面已經(jīng)坑坑洼洼,青石板間雜草叢生,但神路兩旁的石像生保存非常完好,對稱排列在神道兩側(cè),武將威武,文臣虔誠,形象生動,表情逼真。此刻陵前空無一人,我拿著相機行走其間,記錄下每一尊石像的姿態(tài),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油然而生,可以如此虔誠地守衛(wèi)著皇陵,只有這些不會說話的石頭了。
神路可以彎曲,但石像生通常是筆直排列的,然而這個陵寢不僅神路彎曲,連石像生也是整個清朝陵寢中唯一彎曲的,那便是康熙帝的景陵,據(jù)考證,原來這5對石像生竟是乾隆年間補建的,難怪只能隨著神道的彎曲而彎曲排列了。
整個陵園中最長、最壯觀、最富藝術(shù)感染力的神路非順治帝的孝陵神路莫屬,孝陵神路南起金星山政的石牌坊,北達昌瑞山政的寶頂,將陵園中幾十座形制各異,大小不一的建筑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條氣勢宏偉、層次豐富、極為壯觀的陵區(qū)中軸線。光石像生就南北綿延800多米,構(gòu)成威武雄壯的長長隊列,共18對,其中文臣3對、武將3對、站臥馬各1對、站坐麒麟各1對、站臥象各1對、站臥駱駝各1對、站坐鋑猊各1對、站坐獅子各1對,望柱1對;所有石雕像造型粗獷,純樸渾厚,線條簡潔,使皇陵顯得更加圣潔、莊嚴、肅穆。
告別清朝第一帝——順治帝的孝陵神道,回首,那些石像生在視野中逐漸遠去,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已合上它最為輝煌燦爛的一頁,三百多年過去了,曲終人散,一切已然恢復(fù)平靜。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